旷世奇才苏东坡

苏轼(1037-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四川眉山人,北宋大文豪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他的诗,词,赋,散文,成就都极高,而且善于书法和绘画,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,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。

--坎坷的一生

苏轼出身世族地主,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,7岁遍览群书,十多岁能诗作文。他生活的时代,正处于北宋王朝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。王安石正在进行政治 “变法”。但是,苏轼由于反对“新法”而被调离出京,先后任杭州、密州、徐州等地的地方官。后来又做了湖州的知州,这一年,因御史说他写诗讽刺了“新法” 而被捕入狱。这就是有名的“乌台诗案”(乌台,指当时的御史府)。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

后来,司马光执掌政权,苏轼被召回京,官至中书舍人、翰林学士等职。这时王安石的新法已经全部废除,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要全盘否定,引起了司马光的不满和恼怒,被贬为杭州知州。又过了几年,苏轼被调定州当太守,接着因在任上有“诋谤先朝”之嫌,贬岭南的英州及惠州等地,之后更又把他流放到儋州,即现今的海南岛。直到宋徽宗即位,大赦天下,他才得到放还,但到常州便病逝了,时年66岁。死后谥为“文忠公”。

--文艺巨匠

苏轼在政治上屡遭贬谪,所以他的政治才能无法发挥。但他也力所能及地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,比如领导修建了“苏堤”,兴水利等。但他最大的成就是在文学方面。后人对他的诗、词、散文、书法、画都赞美备至,有极高的评价。

苏轼的诗有2700多首,其中有的是直接评击当时的黑暗现实的;有的充分表达爱祖国、爱人民的思想的;有的是热切向往成就一番功业的;有的是抒发自己豪放、出世的情怀的。吟咏自然风物的诗,在苏轼的全部诗作中也占有极大的比重,如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、《惠崇春江晚景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。苏轼的诗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广阔,形式多样,而且语言散文化,极富感染力。

苏轼词的数量也很多,现存300多首。在他之前,“词为艳科”,宋词写的多是男女相思之情,离别之苦,风花雪月之愁,风格是极为柔弱。苏轼给词注入了新的血液,变柔弱为豪放,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词的豪放派。如《念奴娇?赤壁怀古》、《水调歌头》,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。就形式来说,以往的词十分注重音律,而苏轼则重视词的文学意义,他打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,让自由奔放的风格突破形式局限而自由发挥。

除了诗和词,苏轼的散文的成就也极大,他是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的继承者,但长于议论,而且善于用形象的语言状物写景,如前后《赤壁赋》,描写赤壁胜景,缅怀古人,俯仰今昔,如行云流水。

苏轼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;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上,其字丰满肥润,跌宕生姿,“有天真烂漫之趣”,名列“苏、黄、米、蔡”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;他的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。在文学创作方面代表着北宋的最高成就,与父苏洵、弟苏辙并称一门“三苏”,均属“唐宋八大家”之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