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学》概况
一、《大学》命名由来
《大学》,顾名思义,乃大人之学,讲的是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大道理,是相对于“小学”而言的。标之以“大”,是说它不是讲“详训诂,明句读”的“小学”,而是讲治国安邦的“大学”。则所谓大人之学。
二、《大学》的体例结构
《大学》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:一个是经朱熹编排整理,划分为经、传的《大学章句》本;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,即《礼记》中的《大学》原文。其中以朱熹《大学章句》本,流传最广、影响最大。
三、《大学》所包含的思想
《大学》主要思想就是开篇的三句话——“明明德”、“亲民”、“止于至善”。
(一)“明德”
这一词出自《周书·康诰》。成王平管叔、蔡叔之乱,封其弟康叔于卫,作《康诰》以示警策。诰文开篇说:“王若曰:孟侯,朕其弟,小子封。惟乃丕显考文王,克明德慎罚,不敢侮鳏寡。”封是康叔的名字,诰文以成王的口气称封为小子,并告诫他说:“你的祖父文王,最能明德慎罚,不敢欺侮鳏寡弱民。”这里的德是王者的德性,也就是美德,也是在《尚书》中多次出现的“俊德”。“克明德”,就是说: “要能彰显光明的德性。”就是不强调财富、名誉、地位、权柄,而是注重光明的德性。因为德性是人生命的内涵,人的素质。古代圣贤,诸如孔子,其对人格的看重,远胜于外在的财富、名誉、地位、权柄。毛泽东曾经说过:“人类之目的,在实现自我而已,同情他人,为他人谋幸福,非以为人,乃以为己,吾有此种爱人之心,即需完成之,如不完成,即是于充足生活有缺。”实现自我即复明自我之理性,也就是明明德的意思。其与《尚书》、《大学》可谓是异曲而同工,殊途同归了。正如《论语》里面所说的: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”
那么如何做到 “明明德”呢?《大学》紧接着就予以了阐述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 归纳起来,就是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世称《大学》“八条目”。“八条目”与“三纲领”合在一起,就是《大学》的主要内容,也即《大学》开篇之语。
(二)亲民
“亲”者“新”也,日新又新,使自己无时无刻不行进在追求真、善、美的道路上,只有不断向善、日新其德,才可以永远做个新人。《大学》引了几段《尚书》和《诗经》的话:“汤之盘铭曰: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康诰曰:作新民。诗曰: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。” 盘铭说的是貌新,是因洗澡引出的。康诰说的是人新,指的是对殷民的处置,带有改造之意。《诗》所说的是政新,指的是文王兴起的新政。虽然,所指有所区别,但都突出了一个“新”字。可见,不管是修身,还是治国,都逃不了一个“新”字。
(三)至善
至善即合理。是指人的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,“随心所欲而不逾矩”,达到与自然与事物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境界。“明明德”和“亲民”的最终方向是“止于至善”,这也是每一个心态修炼的人所追求的最终期许。
四、《大学》所产生的影响
《大学》是儒学的入门读物,所以,朱熹把它列为“四书之首”。“大学之道,在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正大品德,在于使人弃旧图新,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《大学》上承孔子之学,下启孟子一派。其对孟子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。
《大学》以“明明德于天下”为“至善”,把最高的价值追求落实在天下每个人的“明德”之中,使其内在化、精神化,这对后来孟子的道德、修身理论,有重要影响。事实上,《大学》既然是过渡时期的儒家代表作,可以说它对孟子和荀子均有所影响。
《大学》中所说‘大学之道’,当亦用荀学之观点以解释之。”“盖当时荀学之势力,固较汉以后人所想象者大多多也。”其对《大学》与荀学一派的联系的认识,可以说是有一定根据的。这一说法,也被很多人所接受。故《大学》一篇对荀子也是有很大影响的。
《大学》虽然对孟子、荀子均有重要影响,但其突出的影响则在于“四书”以后。我们知道,《大学》与《中庸》原是《礼记》中的篇章,至宋代时被单独抽出,独立成篇。朱熹对其加以注释,并都加了“序”、“序引”,每章之后都有总括。尤其是《大学》一书,朱熹以程颐的《改正大学》为底本,将《大学》分为“经”一章,传十章,重新编排了章节。为了阐释理学思想,还按照自己的意思编撰了一篇“格物传”补入《大学》中。
后朱熹又将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放在一起,合编为“四书”。“四书”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。可以说唐以前是“五经”的时代,宋以后,则是“四书”的时代。作为“四书”之首,《大学》尤为突出。朱熹对“四书”的排位,有着深刻的思考。在朱熹看来,《大学》是“初学入德之门”,初学者应先学《大学》,然后再学其它。《大学章句》内容丰富,有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等“八条目”,是理学之伦理、政治、哲学的基本纲领,包含了理学之主要内容,所以朱熹特别看重它。
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一直是后世科举考试的基本依据。而《大学》随同“四书”一起,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、巨大的影响。